在面试中,遇到诸如“我们JD上写着优先考虑985、211,你二本毕业,你有什么优势?”这样的问题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不适。面试中的这种耗神心累,往往源自于一些面试官使用的微妙PUA手法。为了谈薪杀价或完成招聘KPI,有些HR已经形成了PUA惯性。尽管他们可能只是日常发挥,但求职者却因此陷入焦虑。
小辛是一名应届专升本毕业生,在一次面试中,他遭遇了明显的PUA行为。面试官迟到40分钟后才开始面试,期间一边吃炒年糕一边贬低小辛的母校。即使如此,小辛还是接受了第二次面试,但这次面试官直接质疑他的学历,使他更加确信专升本学历“不值钱”。最终,小辛放弃了求职,回家帮家人照料水果摊生意。
相比之下,许欣的经历则更为隐蔽。她从一家500强公司跳槽到一家小公司,面试过程中HR不断分析她的简历,暗示她在小公司可能不具备足够的视野,并且提到已婚未育的情况对她不利。虽然许欣最终识破了对方的杀薪套路并重新谈判,但在新公司的工作体验并不理想。她觉得自己在新公司更像是“扶贫”,职业成长速度缓慢且吃力。
小袁在面试时也遇到了类似情况,30分钟的面试中有25分钟都在听面试官讲话。入职后,他发现公司存在许多面试时未提及的规定,如大小周和加班文化。了解这些情况后,小袁迅速离职,意识到自己在面试时被洗脑。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面试中的体感不适与入职后的负面工作体验有一定关联。对于简历显性短板的质疑、节奏紧张的盘问以及对公司成果的介绍,可能是HR惯用的薪水谈判手法。重要的是识别借壳PUA下的真正意图,通过体面回击将主动权拿回自己手中。
国内真正的压力面非常少见,除非是从事公关、空姐等需要面对突发危机的工作。压力面的特点是对执行、数据等细节的持续盘问,并不会对面试者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如果遇到全程让人体感不适的压力测试,那很可能是面试PUA。合理的反击是必要的,可以使用共情质疑、举证适配度和反问答疑的方式。
在谈薪环节,HR通常会采用埋—压—拉的手法。压价是HR默认挤出预期泡沫的手段,而打压适配度则是常用手法。常规公司会把“打压”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若不奏效,HR会展示更多薪水之外的优势。求职者需警惕这些附加价值,坚持争取应有的薪酬福利。毕竟,能写在合同上的才是真正的保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