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理财 > 正文

医疗冷链龙头“爱上”血液制品 终极目标是生物制药?业内人士:行业仍在“抢地盘”

医疗冷链龙头“爱上”血液制品 终极目标是生物制药?业内人士:行业仍在“抢地盘”  第1张

继博雅生物、天坛生物后,血液制品行业另一笔大并购事项于12月22日官宣。  12月22日,海尔生物(688139.SH,停牌)和上海莱士(002252.SZ,停牌)分别发布公告,海尔生物拟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以此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海尔生物背靠家电巨头海尔集团,是市值超百亿元的医疗冷链龙头,上海莱士市值近480亿元,是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今年年中,海尔集团宣布以125亿元完成对上海莱士的战略入股,成为后者的实际控制人。  当时,海尔集团提出了“拓浆”和“脱浆”齐步走战略,被解读为将创新生物制药作为新目标。那么,在存量竞争的市场中,这条路会更好走吗?  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的业务并不重合,意在覆盖产业链   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的“官宣”引发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血液制品行业的“封闭性”。  自1996年《血液制品管理条例》颁布后,行业政策监管逐步收紧。据公开资料,2001年至今,国内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行业早已来到类似“会员制”的存量竞争。目前,国内持续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且少数企业持有多张生产牌照。高行业壁垒下,行业已经进入了收并购时代,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  例如,今年10月,天坛生物宣布完成对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的收购,一个月后,博雅生物宣布公司完成了对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的收购。  与上述两笔收购中的标的公司类似,上海莱士也是国内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营收达到79.64亿元,主要产品包括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等。  但与博雅生物、天坛生物不同,海尔集团在6月战略入股上海莱士之前,并不拥有血浆站或血液制品,子公司海尔生物主要是通过采血、制备、存储、发血、配送到临床用血的全流程追溯,涉足血液产业链。  12月22日晚间,有接近海尔生物的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归属于同一实控人,在产业上也有诸多协同点,包括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市场网络、成本管理、海外拓展等。整合旗下生命科学、生物制药赛道的两家上市公司,“盈康一生”更长远的战略目标应该是通过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发挥规模效应。  12月23日,有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上海莱士是一个优质资产,之前海尔集团125亿元战略入股确实是划算的。而从业务层面看,上海莱士和海尔生物的业务没有重合,业务协同主要在于海尔集团的大健康板块已经布局了海尔生物、盈康生命两家上市公司,海尔集团可以在自家医院使用血液制品,正如华润医药2021年收购博雅生物,意在补全其血液制品业务的短板,形成覆盖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医疗及医疗保健、医疗器械、血浆制品等全产业链布局。不过,就旗下医院数量而言,盈康生命并不算突出。  业内人士:血液制品行业仍在“抢地盘”,研发力度仍待提升   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的蛋白或细胞组分的统称,主要有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等三大类产品。  今年6月,海尔集团在完成对上海莱士的战略入股后,曾提出“拓浆”和“脱浆”齐步走战略,其中“拓浆”包含开拓新的血浆站,开发更多的血制品产品,“脱浆”则聚焦在非血源性以及更广的生物科技领域。  其中,“拓浆”一直被视作血液制品企业的重要努力方向。例如,绿十字(中国)是绿十字(香港)在内地设立的血液制品公司,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今年11月,天坛生物披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已完成相关工作,正式开展Ⅲ期临床试验,该产品主要用于治疗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II、VII、IX和X缺乏症等多种适应症。  但据上述业内人士观察,目前,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逻辑还是血浆站。一方面,负责采集原料血浆的血浆站是生产血液制品的基础,原料血浆的供应直接决定了血液制品企业的规模和利润;另一方面,新设浆站审批难度大,整体浆站数量增速缓慢,现有血浆站资源的稀缺性使企业间为了获取更多的血浆资源而积极收并购,即“抢地盘”。  根据华福证券11月发布的研报,2023年,中国六家头部企业合计采浆量占国内血浆采集量的70%~80%,行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而按2021年全球血制品市场300亿美金计算,CSL(19.9%)、武田(19.8%)和GRIFOLS(17.6%)三大巨头占据全球近六成的市场。换言之,未来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的“抢地盘”还将持续。  该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增加浆站数量,提高单站采浆水平和血浆综合利用能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但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显得动力不足。以上海莱士为例,其是A股血制品上市企业中收入规模最大的企业,数据显示,近三年(2021年至2023年)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01%、2.22%和2.18%;博雅生物的这一指标为2.24%、1.80%、2.55%;天坛生物的则为3.24%、2.86%、2.14%。  “血液制品的开发瓶颈较高,(有企业)开了临床研究要搞研发,过了五年、八年,一点动静没有的情况很常见。”该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的血液制品同质化程度高,企业基本无需做学术推广,也不存在临床研究,而如果有新品出现,也很容易被其他企业跟进研发,进而实现新的同质化产品。  而对于海尔集团提出的“脱浆”战略,该人士认为主要是明确了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海尔生物本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的直接关系不大,“拥有血浆站或血液制品并非开发生物制药产品的必要条件”。(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