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仁济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 (荃湾区) 注册中医师谢尚志日常接诊儿童患者时,家长常提及孩子在饮食或发育上的问题。「医师,小朋友不愿进食,怎么办?」「小朋友无论怎么吃都好像不长肉,瘦蜢蜢……」当笔者开处方后,最常被问及:「除了吃药,还可做甚么?」笔者常建议:「可尝试替孩子做推拿。」在中医角度,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的消化、吸收,乃至身体生长发育,皆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较弱,饮食不知节制,又容易因饮食餵养不当而引致脾胃受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脾胃问题,其表现为食欲不振,或有食欲但进食不多、身材较为瘦弱,甚或食多但仍消瘦,大便不规律。这些儿童容易疲累、集中力差,以及较易患感冒、鼻敏感、哮喘、湿疹等病症。孩子食不好,家长均会忧心不已,甚至寻求中医师多处方补益药物望改善情况。但实际上,当脾胃功能偏低时,补益药物往往难以起效,调理脾胃功能才是首要重点。小儿推拿便有着独特优势,家长只要在中医师指导下掌握正确方法,便能帮助孩子改善脾胃功能,有助预防或缓解疾病。小儿推拿是指于小儿特定部位运用特定手法,以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以达至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相对于中药太苦、针灸会痛等「缺点」而言,儿童对推拿治疗的接受程度及依从性相对较高,治疗过程更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时机。小儿推拿适用範围广泛,包括感冒、鼻敏感等呼吸道疾病,还有饮食积滞、便秘、泄泻等脾胃问题,另外亦有湿疹等皮肤病、遗尿、夜啼等小儿常见疾病。六岁以下儿童尤其适合进行小儿推拿,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至于六岁以上儿童,则需配合更多穴位及更长的治疗时间。中医讲求辨证论治,视乎不同情况而採取相应治疗方式,例如脾胃虚弱证,以食欲不振、形体瘦弱、肌肉鬆软及大便易见稀烂为主要症状,可採用「上捏脊」及「补脾经」的推拿手法;胃强脾弱证,则以多食易饥,但身材较为消瘦,大便不太规律、乾结或稀烂为主要症状,可採用「上捏脊」及「清胃经」手法。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上捏脊孩子俯卧于床上,露出背部,家长以双手拇指和食指向上捏起皮肤,由小孩背面骶尾部开始,沿脊柱左右两侧旁开1.5寸位置,同时向颈项方向捏动。自下而上操作5至6次。孩子俯卧于床上,露出背部,家长以双手拇指和食指向上捏起皮肤,由小孩背面骶尾部开始,沿脊柱左右两侧旁开1.5寸位置,同时向颈项方向捏动。自下而上操作5至6次。孩子俯卧于床上,露出背部,家长以双手拇指和食指向上捏起皮肤,由小孩背面骶尾部开始,沿脊柱左右两侧旁开1.5寸位置,同时向颈项方向捏动。自下而上操作5至6次。补脾经以一手拇指及食指夹住孩子拇指,另一手用拇指从指尖桡侧缘以每秒3至4次的速度推向拇指根部。总共约180次。以一手拇指及食指夹住孩子拇指,另一手用拇指从指尖桡侧缘以每秒3至4次的速度推向拇指根部。总共约180次。清胃经以食指及中指夹住孩子拇指,用拇指轻柔地从腕横纹以每秒3至4次的速度推至拇指的根部。总共约180次。以食指及中指夹住孩子拇指,用拇指轻柔地从腕横纹以每秒3至4次的速度推至拇指的根部。总共约180次。家长需留意,进行小儿推拿前,必须要在中医师指导下掌握正确方法,做好全面準备,以确保过程可以舒适及安全地进行,以下为注意事项:环境温度不宜过冷,以免孩童着凉;準备适当润滑介质,如爽身粉或润肤露等以免磨损皮肤;避免于孩童进餐后或情绪激动时推拿,应当休息1至1.5小时再进行;注意孩子皮肤状态,如有破损,出血、皮疹、感染等情况,应避免在患处推拿;治疗过程中观察孩子反应,多交流沟通,确保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适,避免意外发生。小儿推拿是种有效而安全的疗法,家长可由中医师指导下为孩子推拿,若遇上任何疑问,建议向注册中医师谘询或就诊。小儿推拿能有效帮助改善孩子脾胃不和问题。18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中医诊所)是由医院管理局、非政府机构和本地设有中医学位课程的大学以三方协作模式营运。仁济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荃湾区)设立于2003年,在区内为市民提供政府资助中医门诊服务(内科及针灸)及非政府资助中医门诊服务(天灸、普通门诊及专家门诊)等。其他人也在看
有话要说...